打开历史档案,在明清时期的书页上,“周家口”三个字赫然在目。坐落在沙河、颍河、贾鲁河交汇之处的周家口即今日的周口市川汇区,川汇区亦因三川交汇而得名。
我们常说周家口由渡口而得名,这可见《周口市志》记载“周家口得名源自明朝永乐年间(1403年~1424年)周姓船户在沙颍河北岸永宁集与南岸子午街之间辟一渡口,有时人称周家渡口。”
周口历史仅仅是一个渡口的来往吗?根据历史档案检索,我们可以看到一段自元代开始,明代大兴漕运,因水有城,依水而兴的周家口历史。
沙河、颍河、贾鲁河,属于颍河水系。民国二十二年(1933年)《淮阳县志》曰:“沙河,即汝水,俗呼为大沙河。”乾隆十九年(1755年)《淮宁县志》:“贾鲁河,在城西,俗名小黄河,即府志云沙水。”“沙河即颍水,土人名为沙河。《尔雅》云颍出为沙,则沙之称名由来已久。”
《河南省水利志·颍河水系》记载:“颍河水系,位于河南省腹地,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河系。在河南省境内,颍河水系也俗称沙颍河水系,以沙河为主干,周口以下至省境段也俗称沙河。颍河发源于嵩山南麓,流经登封、禹州、襄城、许昌、临颍、西华、周口、项城、沈丘,于界首入安徽省。省界以上河长418公里,流域面积34400平方公里。颍河南岸支流有沙河、汾泉河,沙河是颍河的最大支流,发源于鲁山县石人山,流经宝丰、叶县、舞阳、漯河、周口汇入颍河,河长322公里,流域面积12580平方公里。北岸支流有清潩河、贾鲁河、黑茨河,贾鲁河发源于新密市圣水峪,流经中牟、尉氏、扶沟、西华,于周口市北汇入颍河,全长276公里,流域面积5896平方公里。”
周家口一带的水运源自贾鲁河,贾鲁河前身是战国开凿鸿沟, 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据史料记载,战国至元代因黄河南扰,淮河水系紊乱,沙颍河的水运时兴时衰。元代至正十一年至十三年(1351年~1353年),工部尚书贾鲁自郑州引水经朱仙镇南下,由周家口入沙颍河,恢复了河淮之间的水运通道,遂名贾鲁河,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沙颍河漕运体系,贾鲁也成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治水英雄,《淮宁县志》中也有记载。
《明史·地理志三》记载:“陈州洪武初(洪武起自1368年),以州治宛丘县入,南有颍水,又西有沙水,亦曰小黄河,至颍岐口,与颍水合,下流分为二。”按这个说法,“颍岐口”应在现在的周口市区沙颍河交汇处。可见当时此地已是一个重要的水运要地,“颍岐口”抑或是周家口一带明代以前的地名。
永乐元年(1403年),明成祖朱棣明令开辟漕运新通道,给周家口带来了500多年的漕运和商业辉煌。
1403年,明代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,采纳户部尚书郁新的建议,明令开辟漕运新通道。《明史·志第五十五·食货三》记载:“永乐元年纳户部尚书郁新言,始用淮船受三百石以上者,道淮及沙河抵陈州颍岐口跌坡,别以巨舟入黄河抵八柳树,车运赴卫河输北平,与海运相参。”此令一出,漕运兴盛。
东来的舟楫沿贾鲁河向北可以直通开封朱仙镇,西去的舟楫可沿沙河、颍河至豫西,周家口成为中原四通八达的漕运重镇,随之来周家口定居者日益增多,沿河之岸渐形成市区。
明万历年间(1573年~1620年),周家口更趋兴旺,三岸兴起,商务颇盛。一些商贾大户开设了陆陈、茶麻、杂货、中药等行店。清顺治年间(1644年~1661年),清廷定都燕京之后,社会秩序日渐稳定,周家口市场相应随之繁荣,又开辟多处渡口,沙颍河两岸房街相连,形成了永宁集东西长达3余华里的繁荣景象。康熙初年,商水县设置24地方。永宁集与周家口各是其地方之一。永宁集地方1132户,周家口地方1919户,可见当时人口之众。康熙九年(1670年)陈州管粮州判治所移至周家口,以统管全镇市面。此时,周家口商务臻于鼎盛时期,日成交额可达80万(银币)左右,牲畜交易旺季日成交达6000余头,粮食年成交达1亿公斤以上,手工业者达到数千户。周家口有116条街巷,10处同乡会馆,50座庙宇,是北通燕赵、南达江楚、西连秦晋、东至泗河的繁荣商埠,繁盛程度能与开封媲美,成了与朱仙镇、道口镇、赊旗镇齐名的四大名镇之一。
周家口开埠以后,曾分属淮阳、商水。明清时期,淮阳修志五种,商水修志六种,淮阳的两种明志、商水的两种明志俱佚,不知有无周家口的记载,两县明志中均有周家口的条目。
明隆庆四年(1570年)黄汴所著的《一统路程图记》是一部重要商书,记载了当时南北交通的主要水路、陆路,其中三条路引中有周家口的名字,这是目前所见周家口这个地名最早见于书籍的记载。其中第十一条路引“颍州由前河至汴城水路”、第十二条路引“颍州至襄城县、钧州水、陆路”中均写为“周家口”,唯有第三条路引“淮安由南河至汴城水路”中写为“周家店”,这可能是作者或印刷的舛误。
明天启六年(1626年)程春宇所著《士商类要》也是一部重要的商书,其中“清江浦由南河至汴梁水路”路引中记载了周家口,并提供了沙河上游的水路行程。
六百年周家口,一叶舟沙颍河。周家口老商号“鸿昌醋坊”在抗战时期外迁,其后人辗转于台湾。苏家后人2011年将一幅老照片从台湾寄来捐赠给周口市关帝庙博物馆,这幅老照片是1937年抗日爆发前的周家口沙颍河景观。前景是从漯河开往周家口的小汽轮,船舷上站着几位打扮时髦的男女,背景是1935年建成的周口老桥,桥上有看风景的人,一副悠然的景象。周口市档案馆藏影像档案韩宏老师拍摄的上世纪80年代周口渔民船上生活,都印证着周口水运通达,贸易繁盛不断的情景。
摇橹艄公的画面穿透时光,触摸周口水运历史档案的纹路,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天的周口内河航运通江达海,东连西接“一带一路”,2017年4月6日河南省(内河)规模最大、靠泊能力最强的现代化综合码头——周口中心港正式投入运营,开启了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篇章,跨越历史,今朝蓬发。
来源:周口日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