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丘市民权县王桥镇麻花庄村村民委员会 ──把小麻花拧成民族团结幸福花
作者: 发布日期:2025-01-03 浏览次数:

麻花庄村位于商丘市民权县王桥镇,总人口1820人,其中少数民族560人。麻花庄村村民委员会(以下简称村委会)共有5名成员,其中汉族4人、回族1人。村委会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精神文明建设、乡村振兴等工作有机结合,依靠本村麻花产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,带领各族群众增收致富,共建和谐美好家园。该村于2022年12月被司法部、民政部命名为“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(社区)”,2023年3月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“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”。

“五个阵地”构筑共有精神家园

村委会积极探索党建引领、文化共融、服务共享的基层善治新格局,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服务群众、联系群众、凝聚人心的“桥头堡”作用,进一步丰富形式、创新载体,倾心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“五个阵地”,带领村内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,构筑共有精神家园。

打造村党群服务中心。定期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茶话会,学习党的创新理论,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等,受众15000余人次。修订完善村规民约,明确红白喜事办理规模和标准,引导各族群众移风易俗,树文明新风。

打造村文化广场。播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电影、豫剧等150余场,观众累计2万余人次,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。在广场上设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民族政策法规等宣传版面,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国家意识、公民意识、法治意识。

打造村“庄子书屋”。收藏各类书籍32000册,组织各族群众开展读书活动143次。每月针对青少年开展一次科普、阅读活动,累计16000余人次参加。邀请退役老军人分享红军长征途中彝海结盟的故事,品读民族团结进步佳话。

打造民族团结进步一条街。投资300余万元,在沿途设立“文化墙”“寄语林”和“同心议事亭”等。设置宣传专栏76块,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,使“一条街”成为宣传民族政策、凝心聚力的重要阵地。

“一村一品”推动各族群众共同富裕

村委会把共同富裕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,大力发展集体经济,各族群众共谋发展、共同致富、共创和谐。

为解决家庭小作坊产量低、销路窄、品牌知名度低的问题,村委会采取“党建+龙头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的方式,将6家麻花厂和8家小作坊集中起来,打造贡麻花从生产到销售的“六个统一”模式,实现贡麻花产业升级。全村麻花生产产值从2018年的800多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4000多万元,人均收入约1.9万元,村集体企业收入增幅达15倍以上,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相互融合、相互促进。

为带动周边各族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,村委会召开产业发展座谈会,积极开展“同心圆·共发展”活动,与周边村结对子,利用贡麻花产业优势辐射带动周边18个村共同发展,每村增收约11万元。

“三大活动”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

村委会坚持走好群众路线,经常性组织各族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,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。

传统文化润人心。春节期间举办“非遗过大年、和谐一家亲”炸麻花比赛,将传统手工艺、民间艺术等融入节庆活动,成为全村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的盛事。每年举办以“石榴籽一家亲”为主题的书画作品展,180幅书画作品中90%以上都是民族团结进步题材,以书画为载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。村里86岁的老党员李振中是县书法家协会会员,他的众多书画作品充分展现了麻花庄村各族群众亲如一家、和谐发展的生动景象。

文艺演出聚人心。村委会组建文艺工作队,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文艺演出,传统的豫剧、琴书与现代的流行歌舞共聚一台,各族群众轮番表演,吸引周边群众争相观看,累计观看人数5万余人次。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,开展“共建同心村、我爱麻花庄”文艺活动,文艺工作队自编自演小品、情景剧《同心园》《麻花传奇》等,激发各族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。

尊老敬老暖人心。为弘扬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,村委会每月组织全村140余名70岁以上老人免费聚餐、理发,为80岁以上老人过集体生日。在中秋节、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期间,为老人们送去慰问礼品,让他们感受党的温暖。村委会还在全村开展“星级文明户”“乡村光荣榜”“道德模范”等评比,每年表彰6名以上“好婆婆”“好媳妇”“好妯娌”,倡树良好家风乡风,提高村民幸福指数。

来源:河南省民族宗教委公众号